(来源:团结报)实盘杠杆平台
转自:团结报
□吴学安
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医疗科普正成为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然而,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一些MCN机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内容生产、运营推广、商业变现等全链条服务的组织)精心设计的商业变现链条。这些机构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点赞上万的科普视频可能出自不懂医术的“专职写手”,而一些有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实则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
较之过去,自媒体时代让科普变得更加便利与亲民。这本是一件好事,如果自媒体“科普帖”用科学说事,有理有据,让大家明事理、长见识,这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有正向效用。可惜的是,不少打着医疗“科普”旗号的科普视频,要么缺乏科学依据,要么睁着眼睛说瞎话,违反科学原理,甚至沦为“谣言”。一些人为了利益,专门炮制各类“科普帖”,误导公众以牟取私利。
健康科普视频不靠谱,是信息传播失真的典型表现。之所以会出现不靠谱的伪科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权威医学科普宣传的缺位,导致公众医学科学知识较为匮乏。一些名人和少数官方媒体对内容不加甄别就转发,成为假医学科普知识泛滥的推手之一;另一方面,部分假科普文章的始作俑者为迎合某些受众的需要或突出自己的论点,故意背离医学科学严肃性、严谨性的要求,过分夸大或曲解某些现象。
展开剩余46%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让网络科普更靠谱,一方面要除“草”,针对伪科普,职能部门及官方舆论及时介入,做针对性辟谣;另一方面要种“苗”,多播撒科普的种子,用科学占领朋友圈,不给伪科学留下藏身之所。这就需要一大批科学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长,积极撰写科普文章,为公众补充科学知识。
众人拾柴火焰高。除了科学工作者更多加入科普的行列,平台也要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流量引导,比如推行原创标识,对账号进行分类,对优质的科普文章进行推荐,同时还需要政府搭建科普平台、媒体提供发表空间、专业网站积极拓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对新媒体医学科普工作实施分级制管理。可考虑在行业协会内成立分级专业委员会,邀请医学、保健及其他卫生系统的专业人士担任审核委员实盘杠杆平台,根据涉及医学知识的专业程度进行分级,例如保健级、一般级、专业级等,尤其对专业级的网络宣传或科普文章要严格监管;另一方面,要修正兴趣主导的“算法类新闻”,适当引入人工审核机制,在某些重大选题或者受关注度高的文章上面,通过适当的机制,鼓励包括名医名家在内的医务人员加入医学科普工作中来,传递科学知识的正能量。对明显误导人们的所谓医学科普文章或信息,一经发现,有关部门有责任组织专家开展针对性的宣传,从而切实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
发布于:北京市光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